
聽說他們挖走了家鄉的紅磚砌上了水泥牆
家鄉的人們得到他們想要 卻又失去他們擁有的
門上的一塊斑駁的木板刻著這麼幾句話
子子孫孫永保祐 世世代代傳香火
鹿港的小鎮
——羅大佑〈鹿港小鎮〉
這是羅大佑1982年第一張專輯《之乎者也》中的單曲〈鹿港小鎮〉最後一段的歌詞。羅大佑在2002年出版的《童年》一書中寫道,「我不是鹿港人,這首歌是我借題發揮,描寫鄉下的孩子來到台北花花世界的撞擊,我相信連在台北長大的我都有這種感覺,那麽對於真正鄉下的孩子一定衝擊更大。」〈鹿港小鎮〉問世之時,張敬業和他的快樂夥伴們這群「鹿港囝仔」都還沒有出生,但這首歌在三十多年後跨越一整個世代,仍然能準確地捕抓到他們的心聲。
張敬業五專就讀的是電機科,因為從小學習笛簫參加國樂社,熱愛玩音樂的他大學決定就讀藝術管理。2009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隨樂團前往義大利演出,他看到一群年輕人平常在外地念書、工作,但每年這個時候就回到自己家鄉做志工或表演,一同歡慶年度盛事。張敬業看到義大利年輕人對在地的認同,也希望鹿港的人們可以透過藝術更親近自己家鄉的文化。
回到台灣之後,隔年張敬業決定回鹿港辦畢業製作,以「為家鄉做點事」為號召,找了弟弟張安儂和一些在外地念書的鹿港學生,回來辦一場跨越世代的攝影聯展,以及沙龍音樂會和講座,也因此有了為自己的家鄉做點事的念頭,決定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為推廣在地文化藝術而努力。並在2012年獲文化部創業圓夢計畫,與地方夥伴共同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The Kids From Lukang),由張敬業擔任執行長,為鹿港添入更多創新價值與藝術想像。

鹿港文藝復興運動
2012年11月,「鹿港囝仔」發起「保鹿運動」(The Lukang Renaissance),核心精神是「從公民意識出發的環境教育行動」,透過帶有文化、生活、教育、環保意識的常態性公共參與,反思社會的發展以及人與土地的關係,以經營鹿港生活圈這個大社區為目標,為古老小鎮注入新活力。每個月都有不同主題,例如環境整理、在地寫作、專題演講、團康遊戲等等,讓外地人更認識鹿港,在地人也更瞭解家鄉。
回想起第一次的保鹿運動,大夥兒穿著青蛙裝就跳進家附近的池塘挖淤泥,鄰居看了忍不住笑這群年輕人好傻好天真,但他們認為「要讓大家看到家鄉的美好,就自己先讓環境美好起來。」接下來每個月嘗試舉辦各種活動,例如「閱讀偵探」帶領鹿港高中學生,用遊戲形式探索巷弄的舊地名與故事;「巡溪水」沿著河道騎腳踏車,透過地方文史工作者的解說重新認識鹿港發展史;「廣角鏡大隊」前後辦了四次,帶領鹿鳴國中學生擦拭鎮上各路口的凸面鏡;「友角書櫃」計畫與彰化高商合作,募集書籍並在社區公共空間擺放書櫃,推廣閱讀風氣。
張敬業說:「保鹿運動所要傳達的意念就是,找回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人與社群之間的連結,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曾參與「故事媽媽輕旅行」活動的紀妙玲說,「我覺得敬業他有把鹿港的文化和年輕人串連起來,真正走入社區貼近人們的生活,讓這個小鎮有動起來的感覺。」保鹿運動至今已發起43場社區型參與行動,並在去年正式籌組「社團法人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由弟弟張安儂擔任理事長,更組織化的參與地方事務。
搶救「金銀廳」
例如去年保鹿運動協會在flyingV成功募資舉辦「別人的房子,我們的歷史 ─ 鹿港《再現金銀廳》特展」。2015年3月,怪手猛力剷除鹿港菜園路上的「黃慶源」老宅震驚全鎮,老宅後方興建於1935年的日治時代宅邸、鹿港著名八景十二勝之一的「金銀廳」也迫在眉梢,保鹿運動協會與其他文史團體聯手搶救,幾經溝通與周旋,彰化縣文化局終於在4月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將金銀廳列為暫定古蹟,進入六個月的「暫時古蹟審查期」。
保鹿運動協會發動公民打掃、論壇、工作坊及特展等教育推廣活動,並把《再現金銀廳》特展中由公民參與所產出的相關調查結果,提供給9月金銀廳暫定古蹟第二次審查會議作為參考,期盼彰化縣文化局最終同意把金銀廳列為「縣定古蹟」。最終文化局今年4月召開有形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審議討論後考量其具歷史文化、表現地域風貌或民間藝術特色,決議登錄為「歷史建築」而非「縣定古蹟」。雖然金銀廳免於被拆的命運,但仍然無法給予足夠的公權力保護。
「家博物館」計畫
保鹿運動協會監事王麒愷說,為什麼要去搶救別人的房子?因為一個地區的發展,絕對不是一個博物館式的發展,讓大家來看看鹿港老街就結束了;我們希望下一代本身就能生活在一個「活的博物館」裡面,他們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就能看到那麼多的文化與建築樣貌。因此保鹿運動協會今年開始推動「家博物館-生態博物館計畫」。鹿港在2012年燈會後面臨龐大的開發壓力,越來越多老屋被拆除,原因除了法令無法規範,更根源的是年輕一代對「家」的情感淡薄,所以找回對「家」的情感連結與榮耀感,才能喚醒在地人對鹿港的共同歷史記憶。
「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覺得家壞了也沒有關係?」生態博物館(Eco-museum)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中,保存在農業社會中長期形成發展的地區文化。鹿港有很多傳承三四代的百年老店,木工手藝、燈籠、編織、糕餅模具,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物質記憶,你有意識到是多麼珍貴嗎?每個家族都是充滿歷史的博物館,每個生活在其中的家人就是最稱職的導覽員,想像找回家族生命力與榮耀感的可能性,今年就老屋逐漸凋零、快消逝的「北頭漁村」開始,讓參與學生協助居民策展,一同紀錄「家」的故事。

《保鹿月事》第三刊7月-01

《保鹿月事》第三刊7月-02
今秋藝術節,東方愛丁堡
在保鹿運動協會推廣公共事務參與的基礎上,張敬業帶領著「鹿港囝仔」更進一步要推行的是「返鄉服藝」,在鹿港扎實的歷史文化土壤上,播下藝術的種子。2014年起,「鹿港囝仔」進駐鹿港藝術村作為創作基地,陸續在地方推出小鎮夜未眠、龍山聽唄、週三不加班等以在地人為主體的日常藝文活動。特別是「週三不加班」已經成為當地相當受歡迎的夜間聚會活動,最初的構想是提出家庭與工作場域之外的第三空間,作為上班族下班後的聚會場所。每週主題不一,參與者在聚會中可以更進一步瞭解各行各業的工作差異與職場趣聞,藉此達到更廣泛的社會溝通功能。
「鹿港囝仔」嘗試拍紀錄片、辦攝影展,週末下午不定時演出「音式下午茶」,在兩百多年的古蹟龍山寺辦音樂演奏會、搭比利時皮影戲舞台。今年5月在彰化市武德殿承辦「文化起藝」活動,張敬業引進過去在雲林故事館工讀時看過的日本傳統藝術「紙芝居」,在腳踏車後座安上木箱抽換圖片(可以說是克難版的幻燈片故事),以「社區故事人」的身分推出繪本音樂劇場。劇本改編艾倫賽伊(Allen Say)的知名繪本《紙戲人》(Kamishibai Man),作者藉著故事再現了彌足珍貴的紙戲技藝, 也復甦說故事的文化傳統,緬懷過去的美好生命情調,很像張敬業現在做的事。
2016年今秋藝術節將以過去一年參與的文資保存與環境議題作為藝術節的策展材料。藉此帶動更多社群聚落,將人們帶往這些逐漸被遺忘的地方,重新思考議題與地方的想像。透過藝術節的舉辦,除了讓許多地方居民與來訪的遊客對這些歷史空間有新的連結,更重要的是透過藝術節更加認識與認同自己的地方。這群年輕人要讓「整個小鎮都是我的展演空間」,期待鹿港將來有一天能成為台灣的藝文之都,「東方的愛丁堡」。
如果把文化比喻成土壤,那鹿港絕對是充滿豐沛文化元素的沃土。如今,返鄉服藝的鄉已不再是充滿鄉愁的「家鄉」,它是扎實與土地相連的「鄉土」,耕耘的成果會因為好好的生活而累積著。

張敬業人物簡介
關心領域: 地方再生
與地方夥伴共同成立「鹿港囝仔」,發起每月一次「保鹿運動」,舉辦鹿港「今秋藝術節」為鹿港添入更多創新價值與藝術想像。
個人簡歷
- 成長於鹿港鄉間的頂番婆聚落,國中以後外出求學,原本學習電機,後因為興趣與養成轉而學習藝術管理。
- 2010年 返鄉舉辦畢業製作,並成立「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
- 2012年 發起每月一次的「保鹿運動」,號召群眾從事社區參與。
- 2012年 獲文化部創業圓夢計畫,成立「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2014年 以笛簫演奏申請進駐「鹿港藝術村」成為駐村藝術家。
- 2015年 與地方夥伴籌組「社團法人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更組織化的從事地方事務參與。
- 2015年 舉辦第一屆的「鹿港藝術節」(2016年更名為今秋藝術節),與在地夥伴共同發起、自辦自籌的在地藝術節。
- 2016年 共同發起「公家代」、「文化起藝」、「週三不加班」等,成為社區民眾參與公共事務的平台。
延伸閱讀